卓氏总会发展史
┃卓氏总会发展史
卓氏总会系由前南洋卓氏公会和云峰协进社合并,是这两间卓氏家族组织的延续。南洋卓氏公会是在1939年10月10日成立,迄今已有80年的历史。卓氏公会成立未及两年,日军南侵,停止活动。到1946年和平后,各会馆才恢复活动,卓氏总会也在惹兰勿刹30号建丰号召开战后复兴的第一次会议,成立临时筹备委员会。1948年,会所迁至小坡陈桂兰街8号二楼。1951年,发动筹款以购置会所,同时决议将“新加坡卓氏公会“改为“南洋卓氏公会“,以取得南洋各地宗亲的認同并筹募建会所基金。1954年,在全体执委合作与努力下,终于找到并购置小坡坚打律31号作为会所,是年12月12日隆重庆祝十五周年纪念暨新会所落成典礼。当年恰值华人社会发动筹建南洋大学,公会全体执委一致通过加入成为南洋大学会员,并将庆祝15周年纪念收到的贺礼,悉数捐献给南大作为建校基金。1958年,卓家宗贤发动组织第二家宗亲会,于1959年获得当局批准注册,定名为云峰协进社。成立伊始,会所租赁杨厝港十英里387C号,1960年购置杨厝港十英里第十四乡道门牌582C号为新会所。1990年杨厝十英里一带土地受征用,云峰协进社受影响,1991年搬入小坡坚打律31号与南洋卓氏公会两家宗亲组织同址办公。1994年两家会馆联合主办55和35周年纪念。联合活动给宗亲们带来合併概念。尔后,历经数年的详细讨论各项细则,决定合併,定名新加坡卓氏总会。自此,卓氏宗亲在同一旗帜风雨同舟,与时并进,把卓氏宗贤先辈的优良传统精神加以发扬光大。

齐心合力启建新会所
卓氏总会的旧会所自1959年开始使用直至2012年,已有53年的历史。后来,卓氏总会执委会召开会议,由主席卓美荣,第一副主席卓顺发,副主席卓天赐,总务卓潮来带头发起重建会所的宏愿。新会所大厦建筑及其它有关费用大约需要200万,卓氏宗亲们发挥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为早日建成会所而慷慨捐款。卓氏总会新会所大厦于2013年落成,并于当年12月21日正式移交,完成装修后于2014年迁入新址办公,服务宗亲会员。



┃云龙院(庙)
让很多外人所不知的是,卓氏家族除了拥有卓氏总会外,属下还有云龙院(庙)、长秀舘以及在中国泉州的百源川卓氏宗祠三间庙宇。清代末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治安欠佳,许多生活在福建南安的卓氏子孙纷纷南下而来。当时,华族移民便以血缘或地缘关系组织起来,相互照顾以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而他们的宗教信仰多数延续中国膜拜神佛的习俗。南来后的卓氏子孙也已同样的方式保持联系。后来,有一位在经济上颇有成就的卓氏子孙将一座独立式洋房捐献出来,赠送给族人,作为供奉清水祖师及卓府三位大人(祖叔公)之用,也作为卓氏子孙的联络站。这就是现在庆利路116号的云龙院所在地。1984年,获政府批准成为非盈利的“云龙院(庙)有限公司“,于是卓氏宗亲们便成立董事会,招收会员,联络有关当局与建筑师,展开筹款及装修与翻新工程。经数年奔波,终于1990年11月15日完工,同年12月1日举行晋院仪式。完成了族人多年的愿望。翻新后的云龙院颇能发挥成为联络中心的作用,每月农历初二和十六,众多宗亲便聚集一起,一同膜拜与聚餐,同时讨论有关宗亲个方面的问题。而且有了经济基础,云龙院能够每年颁发奖学金给卓氏子弟,更在推广文化教育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


┃長秀舘(卓府舘)自1913年3月8日,在新加坡購地建庙已有超过106年的历史,祖籍中国福建泉州南安翔云镇福庭村(原属二十八都福庭),旧舘于1987年被政府征用迁至现址义顺三道, 于1990 年11月11日(庚午年九月廿五日) 义顺新庙竣工举行祖叔公三位大人暨诸众神明晋宫仪式。2017年中長秀舘地契获準延长30年至31/5/2047,经过1年多整体翻新工程,主廟内外部翻新工程已完成,於2019 年 4月28 日 (乙亥年三月廿四日) 長秀舘举行隆重盛典恭迎祖叔公三位大人暨众诸神明晋宫陞座仪式总睐, 延长地契与整体翻新费用近100万元。

┃百源卓氏宗祠
中国福建泉州市中心百源清池南畔矗立着一列建筑精美、风格古雅的楼宇,其间有一座深受海内外泉南卓氏宗亲倾心的建筑–百源卓氏宗祠,特别引人注目,是泉南一带卓氏供奉祖先的祖地,也是卓氏家族定期聚会地。
百源卓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为三开间二进砖木结构。据传说,卓氏宗祠建成后,有纯阳题匾“流清翠屏“和“留衣海清亭“等史迹佳话,给百源卓氏宗祠添上一层神化般的色彩。泉州卓氏宗祠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新加坡卓氏总会更是负起策划和主持的全盘工作,并把这项工作纳入总会的议事日程,决定将重修后的泉州卓氏宗祠1.2.3楼出租,重修四楼留以自用,得到新加坡卓氏族人的积极响应支持。经过三个月的装修,崭新而又古香古色,设计新颖而又别致、宽敞而又明亮的宗祠谒祖诚心大厅以崭新的面貌耸立在泉州,作为号召及联络海外卓氏族人回国省亲的中心。